中医界:小丑在殿堂,大师在流浪!
时间:2022-10-16 18:53:33内容来源:华夏名医录
中医危在旦夕,每个中医人都应该从经典出发,结合临床,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我们致力于古中医传承和弘扬,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支持中医发展,给民间中医一个生机,哪怕不使用中医治疗,请把他当成传统文化,在没有充分学习了解他的情况下至少不要诋毁中医。
1,行医的标准化
却一直没有取得最低的执业助理中医师资格,他的中医诊所也被当地的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取缔。
为什么民间能够培养出治病的中医,而大学却培养不出来呢?毫无疑问,大学教育违背了中医教育的规律。正如科学家钱学森说的:中医至少超前西医1000年,和西医不一样,中医把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符合系统论理念的,把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可中医的大学教育呢?却是按照西方科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即机械化、标准化,只讲究可观察的实体,而完全不考虑那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本质。专业教育从理论入手本也不错,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现在的中医理论早就被西方科学搞得四不象了。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60%以上是西医内容,中医学生不去攻读中医经典,却做对中医药几乎没有意义的小白鼠实验、搞尸体解剖,怎么能培养出有中医思维的接班人?只能是满脑子的细菌病毒、内分泌失调、过敏、炎症和化学指标,看病不分寒热虚实,不懂基本的望闻问切,连中医的基本常识也不具备!医学本质是治好疾病,疗效是第一标准,第一战场是临床,只要能提高疗效,它都是合理的。可我们的中医教育只注重学历,不注重疗效。建国之初,为了提高疗效,聘请了大量民间中医进入高等教育,而之后呢?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法再也看不到了,大学当中充满着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教授都不会治病,它们教出的学生能治病吗?虽然全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但真正成为中医的并没有与其数量形成正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人才匮乏的呼吁便从未停息过。国医大师裘沛然就曾痛心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位医生曾在网上发文,感叹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想想解放前特别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什么危急重症不是靠中医?而现在的许多中医,碰到感冒发烧患者就赶紧往西医推,这怎么能取得国人的信任?许多患者本来相信国粹中医,但多次碰壁后,只好认为好中医在历史、传说中。难怪有人会激愤道,灭中医者,中医也!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开始哪有什么职业中医,如果一开始就认定行医资格,医学永远也无法产生。现在社会发展了,也有医学院了,难道就不准老百姓自己与疾病作斗争了?就不准老百姓探索了?就像网友说的那样,现在的民间中医,就好像当时农民,不是用枪炮也不是正规军队抗日,而被定性为“非法抗日”一样可笑。如果你咳嗽,你妈妈摘了几片枇杷叶给治愈了,如果你又用同样方法治愈朋友的病是非法行医吗?在历史上,中医从来都是由公众监管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生命,更不会把自己的生命随便交给一个医生。中医之所以得到信任,是因为他们能够先把自己亲人、朋友的病治好了,这比那些医师资格证的说服力大多了。同样,遣方用药从来都是中医必备的技能,它是没有具体标准的,可现在主流却动不动就给它们扣上了非法制药的大帽子。行医资格认定的设置,应该是为了更好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只要有行医能力,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可以授予行医资格。如果没有行医能力,不管是什么博士、教授、专家也不能授予行医资格!这才是设置行医资格的初衷。可现在的中医行医资格标准,明明许多民间中医的水平要远远超过医院的中医和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但他们却没有合法地位。如果要获得行医资格,还需要这些远不及自己水平的人去认定,这样的资格认定标准难道不悲催吗?中医为什么遭到了国民的全面抛弃?就是伪中医遍地,他们名为中医,拿着国家发的中医行医资格证,却不会治病。国民被骗一次还行,你骗两次、三次,还有人相信吗?中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多少人再相信了!没有了国民的信任,中医靠什么发展?
事实上,中医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很多国医大师都是来自于民间,如蒲辅周、董建华、李重人、王绵之等,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院校教育。像云南白药、福建片仔癀这样的名药也都是民间实践、总结的结果。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偏方、验方、秘方,都是历代临床实践的结晶,即便是中医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离不开民间中医的贡献。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曾连续报道过,湖南省慈利县人武部的一技之长者许小武,用祖传蛇药秘方治疗蛇伤的事迹。灌云县“土郎中”几十年如一日钻研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也有口皆碑,广为传播。另外,小针刀也是建国后出自民间、而今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医创新技术。已故的发明人朱汉章就是“赤脚医生”,他在针灸针具基础上研发的小针刀,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数十种西医难治性疾病方面,展示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多次获科技成果奖。朱汉章还出版了近百万字的《针刀医学》专著,并使这一技术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许多西医教授都成了他的学生和针刀拥戴者,现有千余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使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受益。民间中医过去是传承中医的主体,现在仍然是传承中医的主体,未来更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主动力。那些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西化的学院派中医队伍,只能逐渐异化性地消灭中医。中医近几十年来的持续衰落,代表着主流中医的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虽为中医,实则西医,看看他们的科研论文、研究院、医疗机构,还有几个纯中医?他们早已被西医同化了,如果让他们继续挑大梁,主导中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当今之际,中医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制度,把那些不能治病的伪中医扫地出门,只要他们在中医行业里一天,就会给中医抹黑一天,让他们在中医行业里再呆几十年,中医就彻底玩完。真正的中医在民间,也正是他们,才传承着真正的中医精髓。我们不仅要认可民间中医,保护民间中医,还应该把有真本领的民间中医请进大学、请进研究所、请进管理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医真正的突破性进展。
历代的中医大家,竟然大多是业余中医
每个人都知道中医是文化,文化是什么?简单地说,文化应该就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的统称把,也就是说文化只能存在在生活中,存在在地区百姓人类的生活中,如果文化远离百姓那还是文化吗?
为什么民间能够培养出治病的中医,而大学却培养不出来呢?毫无疑问,大学教育违背了中医教育的规律。正如科学家钱学森说的:中医至少超前西医1000年,和西医不一样,中医把人看作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是符合系统论理念的,把人作为活生生的生命看待。可中医的大学教育呢?却是按照西方科学的模式来进行的,即机械化、标准化,只讲究可观察的实体,而完全不考虑那些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本质。专业教育从理论入手本也不错,因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但是,现在的中医理论早就被西方科学搞得四不象了。现在中医药大学的课程60%以上是西医内容,中医学生不去攻读中医经典,却做对中医药几乎没有意义的小白鼠实验、搞尸体解剖,怎么能培养出有中医思维的接班人?只能是满脑子的细菌病毒、内分泌失调、过敏、炎症和化学指标,看病不分寒热虚实,不懂基本的望闻问切,连中医的基本常识也不具备!医学本质是治好疾病,疗效是第一标准,第一战场是临床,只要能提高疗效,它都是合理的。可我们的中医教育只注重学历,不注重疗效。建国之初,为了提高疗效,聘请了大量民间中医进入高等教育,而之后呢?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方法再也看不到了,大学当中充满着只会讲课不会治病的“教授”,教授都不会治病,它们教出的学生能治病吗?虽然全国每年培养数以万计的中医中药专业的毕业生,但真正成为中医的并没有与其数量形成正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医界人才匮乏的呼吁便从未停息过。国医大师裘沛然就曾痛心地指出:现在中医院校培养出来的中医简直就是废品,连庸医的水平都达不到,庸医也还是要懂一些中医的汤药方剂,可现在培养出的学生对中医的理法方药根本不懂。 “我毕业于中医药大学七年制中医专业,课程设置是60%中医、40%西医,最后是中医没学通、西医没学精。”北京某中医院的一位医生曾在网上发文,感叹他的110名同学中仍在吃“中医饭”的不到20人,有的同学至今不会开方子。想想解放前特别是西医进入中国之前的几千年,什么危急重症不是靠中医?而现在的许多中医,碰到感冒发烧患者就赶紧往西医推,这怎么能取得国人的信任?许多患者本来相信国粹中医,但多次碰壁后,只好认为好中医在历史、传说中。难怪有人会激愤道,灭中医者,中医也!中医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同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一开始哪有什么职业中医,如果一开始就认定行医资格,医学永远也无法产生。现在社会发展了,也有医学院了,难道就不准老百姓自己与疾病作斗争了?就不准老百姓探索了?就像网友说的那样,现在的民间中医,就好像当时农民,不是用枪炮也不是正规军队抗日,而被定性为“非法抗日”一样可笑。如果你咳嗽,你妈妈摘了几片枇杷叶给治愈了,如果你又用同样方法治愈朋友的病是非法行医吗?在历史上,中医从来都是由公众监管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不注重自己的生命,更不会把自己的生命随便交给一个医生。中医之所以得到信任,是因为他们能够先把自己亲人、朋友的病治好了,这比那些医师资格证的说服力大多了。同样,遣方用药从来都是中医必备的技能,它是没有具体标准的,可现在主流却动不动就给它们扣上了非法制药的大帽子。行医资格认定的设置,应该是为了更好保障人们的生命健康,只要有行医能力,不管你是什么学历,都可以授予行医资格。如果没有行医能力,不管是什么博士、教授、专家也不能授予行医资格!这才是设置行医资格的初衷。可现在的中医行医资格标准,明明许多民间中医的水平要远远超过医院的中医和中医药大学的教授,但他们却没有合法地位。如果要获得行医资格,还需要这些远不及自己水平的人去认定,这样的资格认定标准难道不悲催吗?中医为什么遭到了国民的全面抛弃?就是伪中医遍地,他们名为中医,拿着国家发的中医行医资格证,却不会治病。国民被骗一次还行,你骗两次、三次,还有人相信吗?中医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多少人再相信了!没有了国民的信任,中医靠什么发展?
事实上,中医起源于民间,发展于民间。很多国医大师都是来自于民间,如蒲辅周、董建华、李重人、王绵之等,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院校教育。像云南白药、福建片仔癀这样的名药也都是民间实践、总结的结果。至今仍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单方、偏方、验方、秘方,都是历代临床实践的结晶,即便是中医经典著作中记载的方药、技术,也离不开民间中医的贡献。中央电视台十频道“走进科学”栏目曾连续报道过,湖南省慈利县人武部的一技之长者许小武,用祖传蛇药秘方治疗蛇伤的事迹。灌云县“土郎中”几十年如一日钻研的治疗疑难杂症的偏方也有口皆碑,广为传播。另外,小针刀也是建国后出自民间、而今在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医创新技术。已故的发明人朱汉章就是“赤脚医生”,他在针灸针具基础上研发的小针刀,在治疗骨性关节炎、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数十种西医难治性疾病方面,展示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多次获科技成果奖。朱汉章还出版了近百万字的《针刀医学》专著,并使这一技术在国内外广为流传。许多西医教授都成了他的学生和针刀拥戴者,现有千余家医院开展了这项技术,使数以百万计的患者受益。民间中医过去是传承中医的主体,现在仍然是传承中医的主体,未来更是促进中医发展的主动力。那些有其名而无其实的西化的学院派中医队伍,只能逐渐异化性地消灭中医。中医近几十年来的持续衰落,代表着主流中医的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虽为中医,实则西医,看看他们的科研论文、研究院、医疗机构,还有几个纯中医?他们早已被西医同化了,如果让他们继续挑大梁,主导中医,中医只有死路一条。当今之际,中医管理的首要任务就是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制度,把那些不能治病的伪中医扫地出门,只要他们在中医行业里一天,就会给中医抹黑一天,让他们在中医行业里再呆几十年,中医就彻底玩完。真正的中医在民间,也正是他们,才传承着真正的中医精髓。我们不仅要认可民间中医,保护民间中医,还应该把有真本领的民间中医请进大学、请进研究所、请进管理机构,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医真正的突破性进展。
历代的中医大家,竟然大多是业余中医
每个人都知道中医是文化,文化是什么?简单地说,文化应该就是地区人类生活要素的统称把,也就是说文化只能存在在生活中,存在在地区百姓人类的生活中,如果文化远离百姓那还是文化吗?
中华五千年,产生了无数中医大家,请记得他们大多食自学成才的,他们绝大部分都是业余中医-他们把中医当为业余爱好和第二职业。京城四大家之一的萧龙友,典型的自学和业余中医,他当过知县,当过知府,当过财政部的秘书,因为母亲身体不好,既无家传也无师承的萧先生业余时间自学中医,并于1928年他58岁的时候弃官从医。
京城四大家之二的施今墨,他学习的专业是法律,1903年就读于山西法政学堂,后来进入北京的京师法政学堂,1912年施先生的职业是在孙中山先生总统府陆军部帮助黄兴制定陆军军法,可是施老夫子自学中医,业余行医。
恽铁樵先生也是业余中医,16岁考中秀才,后考入南洋公学攻读外语和文学,1906年恽铁樵在长沙明德中学教书,教书几年后又去商务印书馆当翻译校对,再办报纸,恽铁樵是一个血性男人,看到社会上有人用西医攻击中医,1921年他毅然离开报纸正式挂牌行医。
国医大师岳美中先生也是自学成才,他自幼瘦弱多病,17岁任小学老师,曾研读《二十四史》,有深厚的文学功底。1925年,先生患严重肺病,自学〈衷中参西录〉、〈汤头歌诀〉、〈药性赋〉和〈伤寒论〉,边读书边试着治疗自己,一年后,竟然病慢慢好了。自此他下决心学医。在治好了同村木匠的狂病(一剂而愈)和一个亲戚的血崩(几剂见平复)之后,开始行医。现代著名中医李可,他是学美术的,参过军,当过记者,做过军队报纸编辑,1953年打成右派而被关。在监狱的日子里,李可受牢友中医的影响下看《易经》、《黄帝内经》、《难经》、《公众号:A医学临床宝库》、《伤寒杂病论》等医学经典而自学中医,最终成为近代名医。
著名针灸大家黄竹斋,老人家最初是打铁的铁匠;给袁世凯治病的中医高手黄石屏,他是一个武林大侠。
黄帝是中华首领,岐伯是黄帝之大臣;雷公,少俞,鬼夷区也是黄帝的臣子;《汤液经》始祖伊尹最初是厨师,后来担任丞相;杏林传说的东汉医家董奉是县衙小官;甲乙经的作者皇普谧,可是一个公子哥,后来当老师;屠呦呦师父的师父的师父的几十代之前的师父葛洪是修道的道士;药王孙思邈是道士;王好古的职业是州教授,也就是教育局长;大医家李东垣本是官宦子弟,后来担任当地财务官;张完素的职业是进士官员;金元著名中医,朱丹溪当年几次考试不第,属于落第秀才,43岁才业余学医;整理《黄帝内经》的唐代启玄子王冰,职业是看天象的道士;隋朝杨上善,《太素》的作者,他一直是朝廷命官官至太子文学;《伤寒论》作者,医生张仲景,老人家可是长沙太守,业余学医行医;宋代大医家朱肱,也是进士和朝廷命官;同是宋代的许叔微,他可是翰林学士;滑寿,中医也是他众多爱好中的一种;明代张景岳,如此有地位和贡献,人家可以军队的将军;针灸聚英的作者高武,他也是将军;清代陈修园,医学大家,可老人家的职业却是县太爷。
可笑的是我们今天的医学体制,今天竟然没有一条自学成才的通道。没有师承(师承也必须是跟体制内的师),没有医师推荐,没有医学文凭,很难哟。看来,古代的中医还是挺幸运的,他们只要临床水平高,都可以成为一代名医,而现在却要看和临床没有一点关系的证,无怪乎中医在中国要走向衰退呢!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尚道堂》,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其他问题请加微信!